用中华文化融合两岸同胞——四海文化论坛暨第四届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研讨会在京举行

时间:2023年09月30日 来源:四海孔子书院 作者:北京市台办管理员  点击量:      

  

  (四海文化论坛暨第四届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研讨会)

  用中华文化融合两岸同胞

  ——四海文化论坛暨第四届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研讨会在京举行

  公元2023年9月28日,欣逢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74年,北京四海孔子书院协同两岸师生在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举行纪念孔子的礼乐祭孔典礼活动,两岸与会嘉宾共同观看了典礼。

  

  从2016年四海孔子书院礼乐祭孔典礼成功举办至今,连续至今的8届祭孔活动都与台北的三一寰宇文化协会举办的礼乐祭孔典礼遥相呼应。两岸同胞同心同德,长期合作共创,礼乐共奏,典范共仰,一起演绎礼敬夫子、传承圣道的精神。

  

  典礼活动结束,在四海孔子书院论语堂,两岸师友共聚一堂,举行四海文化论坛暨第四届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研讨会。

  本届论坛和研讨会分为北京和高雄两个会场,采取现场出席和网络视频出席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两岸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两岸文化认同与社会融合”主题开展座谈。其中以台湾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林忠山为团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参访团从台湾抵达北京会场,与北京嘉宾进行深度交流。

  

  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首席专家高宏存,台湾著名学者、元亨书院院长林安梧,台湾三一寰宇文化协会执行长杨庆亮,台湾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林忠山,北京市台办主任霍光峰,海淀区委常委、海淀地区海外联谊会会长牟晓春,国务院台办人事局原局长王育文,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化》辑刊执行主编王杰,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教授王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书记薛维华,人民政协报两岸专版主编高扬,中华中山博爱联合会创会理事长林金銮,中华孔孟协会理事长林文杰,台湾远景基金会副执行长、台湾政策研究基金会副执行长孙扬明,中华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会理事长韦大中,中华文化学院中国传统文化教研室主任李勇刚,台北大学教授赖贤宗等来自海峡两岸的100多位领导、专家学者、基层代表与台青代表等嘉宾围绕研讨会主题进行发言、探讨。研讨会结束,与会嘉宾参观了筹备中的台湾历史文化博物馆,并举行短暂的交流互动。

  

  北京市台办主任霍光峰在研讨活动致辞中指出,中华民族形象和地位的显著提升,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归根到底在于中华文化的哺育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受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化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弘扬中华文化、赓续中华文明具有历史必然性和时代意义。我们要切实肩负起神圣的文化使命,团结更多台湾同胞,努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全国文化中心一体推进中找准定位,在更大的历史跨度上谋划未来,有效参与,多作贡献。霍主任当场宣布,市台办将四海孔子书院设立为市级对台交流基地,并鼓励书院的两岸文教交流工作再接再厉。

  

  海淀区委常委、海淀地区海外联谊会会长牟晓春在致辞中表示,两岸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讨活动,吸引两岸众多专家学者、青年学子积极参与其中,成为两岸同胞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有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家园,两岸同胞携手弘扬中华文化,深化融合发展,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不忘炎黄子孙初心,共同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先生视频致辞表示,孔子是中国士大夫或者说读书人的圣人,也是中国文化的支柱之一,举行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研讨活动,两岸同胞进行深度交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心灵契合,共建文化的主体意识,很有意义。唯有坚定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才能继承好中华文化,去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台湾学者林安梧先生发来视频表示,中国度过了这一百多年来的艰难,慢慢地成为大国强国,举足轻重。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来讲是人文化成。天文、地文、人文,天地人三才。我们必须回到我们三才的传统,我们的经典文明的传统里,好好地在这里真正地深耕,易耨、发荣、滋长。我相信,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好好发展出来,参与到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交谈跟对话,对这个世界,一定会起着非常良性的、正能量的作用。

  

  台湾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林忠山在致辞中表示,中华文化是我们的瑰宝,自己从小接受中华文化教育,心里流淌中华文化的血脉,再次复兴中华文化,多了一份责任与使命。中华文化更加包容,四海一家,天下为公,一带一路,敦亲睦邻。祖国大陆仅仅用了三十年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他相信,再过二十年,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一定能创造出中华盛世。

  

  至此结束,是研讨会的交流发言环节。中央党校文化传播教研室主任高宏存在发言中欢迎台湾的同胞。他指出,在传承中华文化的事业上,两岸存在三个差别:第一,两岸弘扬中华文化存在时位差。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台湾复兴中华文化启动的比较早。最近十几年来,大陆也开始回归文化主体。从国家战略角度来看,十多年的时位差到现在,几乎不存在了,两岸开始文化汇合。第二,从传承生态上,文化自信,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近百年来,我们的传承生态最好的时期,是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最近二十年,形成了整个的中华文化复兴体系,中华民族以中华文化作为文化主体逐渐回归本源。我们已经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中国发展的根本的支撑力量和价值选择。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和源头,要成为国家治理的价值依托,要让中华文化实实在在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第三,如何更好共同弘扬中华文化?除了文化产业的实践,在四海孔子书院,我们则看到,弘扬文化成于教育。如今,大陆和台湾的风向变化了,书院可以实实在在做更多的身体力行的工作,取得更大的影响。逝者如斯,任重道远。知而不行,非为知,我们要理性、生活、信仰相统一,两岸共同努力,一定会对两岸人民的融合产生更大的影响。

  

  台湾三一寰宇文化协会执行长杨庆亮先生讲到,任何文化都有两个特色,第一,文化必有其本源,本源不畅通,就会堵塞。第二,文化要有光明,没有光明,必然衰退。文化的本源和光明,还必须自自然然。只要一个自诩为中国人的人,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源头是中国,是中国文化。到台湾,自诩为中国人的人,不需要勉强,他心心念念的就是中国,中国文化就是本根和源头。只有这个源头通了,才能一生万物,不然人们就不知所措。文化必然是光明的。无论是本源,还是光明,重点在于我们的认同。不认同,我们就不属于这个文化,我们希望台湾要觉醒。因为,中国文化不可废,中国文化讲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只要你想成为一个人,都要学习和认同中国的文化。

  

  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化》辑刊执行主编王杰教授说,我去过台湾很多次,一往深情。从理论上思考,两岸交流要能够回到文化的本源上去。我们两岸讲文化,往往意思不一样,概念有差别,对文化的含义表述不一样。我们需要认识到,文化就是生活方式,不妨从这个角度展开交流。文化有三个方面:器物,制度,价值观。从这些角度交流,可能会更流畅。我们还要关注现实的文化生活。中华文化是多元的,台湾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四十年来的交流,我们更多是跨文化的交流,从各省的独特性去交流的,说的都是不同,这个思维要有所改变。两岸文化都断裂过,都复兴过,有冲突,有融合。如今我们讲四海一心,讲两岸同胞。这个“同胞”一词的背后是文化。台湾去中国化以后,会如何?无论大陆还是台湾,只要去中国化,一定会有恶果。大陆文革教训历历在目。台湾如果去中国化,最后也躲不过大陆曾经有过的教训。我们今天一起祭祀孔子,两岸坐在一起交流,我们需要真正的去促进两岸文化的融合,让我们真正成为文化上的同胞。

  

  台湾远景基金会副执行长孙扬明先生表示,中华文化对我而言,是内圣而外王。近代以来的中国几乎没有了主体思想,西方思想充斥中华。七十年代,台湾开始推动法治社会。重视外在的制度建设,而忽略人的修养。孔子说,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一个没有修养的人很容易破坏一个完美的制度。所以我们必须要不断的反求诸己,做到“存天理,去人欲”,回过头去做内圣的功夫。一个制度最终还是要靠人去运作。内圣而后外王,致良知,才能真正达到制度的推进。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教授指出,他这些年一直在做两岸文化探源的田野研究,尤其是世家大族的家学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比如范仲淹,用自己的财富创办了书院,之后的一千多年,后继者依次为教育基地培养了四十多位状元。这是家族传承最成功的案例。台湾的大家族很多,因为台湾没有发生过大的社会断裂。世家大族如今在台湾社会起到什么作用?我们很想再去台湾,做实地考察。

  

  中华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会理事长韦大中先生指出,文化自信,自信从哪里来?文化很简单,做人很困难。有些人文化很多,道德很糟糕。讲文化应该是从最基础的修身为人做起。我们的文化自信一定要从根源做起,尤其是要扎根于家庭教育。平时的接人待物、洒扫庭除,到生活艺术文化。大中国里面,不管是台湾还是大陆,还是海外华侨,一定要从家庭教育入手,从培养德行开始。我们要有一个温文尔雅的人文素养,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学院中国传统文化教研室主任李勇刚教授表示,两岸交流可以有很多层面,如文化、教育、经济等等。习近平的曲阜之行,与邓小平的南巡,具有同样的历史意义。一个是经济,一个是文化。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就是包容,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必然要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除了要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还要与中华文化相结合。后者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解放信仰缺失之后的问题。我们说中华文化的几个特性,文化的连续性和创新性,其实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统一性和包容性,则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文化的和平性,就是“成己达人”之道。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从天行健到地势坤,最后守正创新,也就是生生之谓易。

  

  中华孔孟协会理事长林文杰先生指出,我们今天讲的是文化,在祭孔典礼上我就看到对联上写着: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祖述尧舜,尧舜其实是无为而治,他们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典范。他们的成就其实都是从小事做起。我们过多谈政治,很难达到目标。要用文化来解决。孔子推崇王道文化,尧舜文化,最终会发现这些圣人是以身作则。所以孔子宪章文武,因为为政在人。明君、贤臣、良民,都是讲求知行合一,良知良能的实践者。我作为中国人,就应该是一个中华文化的实践者。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我们如果把身边的事情都做不好,我们的文化就断了。宪章文武,文王武王,相继都在演绎孝悌之道。儒家文化讲的就是孝悌之道,做人之本,这是人的根本,是地基。我们自己如果不尽孝道,我们还给别人讲什么?平时的接人待物、照顾父母,我们都做不到,我们教育别人,就是害人。在执行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挫折很多,那就要求内圣的功夫。如果我们自己回到中华文化的本质,我相信,两岸的融合才会做得更好。

  

  最后四海孔子书院冯哲院长为大会做了总结点评,他讲到,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走向人类文明新形态,台湾却正在日益去中国化,如何介绍大陆,如何介绍台湾,也是今天对台工作的一个主题。两岸同文同宗,说到底是一家人。文化认同,历史民族情感认同愈发显得重要。惟有两岸共同传承中华文化,共同传播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继承,我们才能看见更大的世界。中国大陆和台湾,就文化而言,虽各有特色,但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都是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说到底两岸同胞,其实就是中华文化养育下的亲人。有相遇有团聚就有喜悦,有喜悦就会产生美德,有美德就讲大义,两岸和平统一就有了路。也坚信,中国梦应是两岸一家人的梦,一家人,一起走,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

  

  (会议结束,合影留念)

分享到:
打印】 【 关闭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6号院7号楼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49163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