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专题首页

共筑民族复兴之基,2023青峰会科教分论坛吹响两岸英才“集结号”

日期:2023年07月17日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体: 打印 当前阅读量:

  中国台湾网7月13日北京讯(实习记者 常凯特 高嘉鸿)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作为“携手绘青春 奋进新时代”2023两岸青年峰会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12日下午,由国务院台办、教育部、全国青联、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清华大学协办的“聚科教人才合力 筑民族复兴之基”2023两岸青年峰会科教分论坛在稻香湖景酒店举行。

  参与论坛的两岸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共话科教兴国与人才培养新思路,探讨两岸青年融合发展新方向,用更深、更实的交流让彼此心更近、情更浓。

  1

  2023两岸青年峰会科教分论坛现场。(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智能化时代,两岸高等教育学府合作发展遇新机

  商务部原部长、海协会原会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陈德铭在主旨演讲中指出,“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的问世,已经让很多青年朋友的学习和工作进入了智能化时代。因此,当下两岸青年交流突出科教主题,是大势所趋,两岸青年应该共同探索新时代的新知识,互相学习,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据教育部港澳台办舒刚波副主任介绍,近十年来,教育部累计开展对台交流项目1300余个,两岸近千所学校参与,约6万名台湾师生来大陆采访交流。此外,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介绍了清华大学新生拓展、业务主题实践项目、桑梓研修营等一系列活动,为台湾学生在大陆学习深造提供多元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2

  科教兴国与大学使命”圆桌对话现场。(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陈云英在论坛上提出了三点畅想,第一,制定人才储备计划。第二,构建不受限的全民学习的教育体系。第三,建设青年人才友好城市。“当中国有3.2亿人才时,中国的真实强大国力,是美国无法较量的。中美两国的关系会比当前更加和谐,两国即使有意见分析,也会有事好商量。”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教授李彦夫结合自身经历,介绍了工业工程领域内两岸交流的成果,“最有代表性的企业是台湾的富士康,它的工业工程水平非常高,很多工业工程经典案例都来自于富士康工厂。在教学、科研、产业这三个方面,两岸的工业工程交流合作非常广泛。

  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张佑宗教授聚焦AI技术发展带来的多重问题,邀请两岸学者共同探讨AI对劳动市场的供需、社会以及教育资源的分配等方面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人类掌控AI,不管是老师或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基本态度是学习它、使用它、超越它。”

  北京大学的郭少军教授指出,科教兴国战略里,人才是最重要的。“我们高效向经济发展主战场,输送了60多万博士生和650万博士……为党国家的事业提供了有利的人才支撑。”

  科教兴国,两岸青年显担当

  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进程中,两岸青年是主力军,他们在两岸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各方面都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肩负起更多历史使命。“我感受到的是,我们正在以一种特殊的身份、特殊的角色,在整个世界的变剧中,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北京台资协会青年会会长黄国书说道。

  “身为台湾青年,对自己在科教战略中的角色要认知充分。”吉利控股集团智能制造主管工程师王启伦说道,“我们除了成为科教方面的创新者外,更多的部分应该是成为传播者或甚至是领导者,通过各种渠道,如学术会议、科技论坛、社交媒体等,与其他青年和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分享我们的知识与经验。”

  3

  青年在科教战略中的角色与担当”圆桌对话现场。(2023两岸青年峰会官方图,中国台湾网 发)

  大陆学生代表清华大学水利系博士陈星安分享了自己的社团经历和学习成果,号召青年人要厚植家国情怀,勇于攻坚克难,投身实践战场。“与时代相向,与祖国同行,把自己的发展和祖国的发展融合到一起。”

  台湾学生代表清华大学社会学院博士陈君讲述了自己赴陆求学的体验与收获,她认为人才教育要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教育不仅要思考未来5年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还要思考20年、50年后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青年是两岸交流中最活跃的因素。两岸青年峰会成立至今,持续为两岸青年交流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两岸青年与大学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两岸正凝心聚力,携手共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审校/李柏涛)

  

  

分享到:
打印】 【 关闭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6号院7号楼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49163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