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页

2022年民进党综述

日期:2023年06月07日 来源:两岸关系 2023年第4期
【字体: 打印 当前阅读量:

  作者:郝沛然  原载于《两岸关系》2023年第4期

  2022年,民进党及其当局继续谋“独”挑衅,极力推动“18岁公民权”“修宪”,加紧操弄“去中国化”,不断鼓噪“抗中保台”,持续升高两岸政治对立和民众敌意,阻挠、破坏两岸正常交流交往;利用中美战略博弈和俄乌冲突,加大与外部势力勾连力度,拉拢美西方深度介入台湾问题,冲撞、破坏国际社会一个中国格局,致使台海局势风高浪急、复杂严峻;施政绩效不彰、争议频发,受到民意反噬,遭逢“九合一”选举大败;党内权力结构由蔡英文“定于一尊”朝着赖清德成为“共主”方向发展。

  一、顽固坚持“台独”路线,谋求与大陆“脱钩”“断流”,肆意破坏两岸关系

  (一)伺机推动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活动。民进党及其当局大肆宣扬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以“转型正义”、清除“威权象征”为名,行“去中国化”之实,出资鼓动拆除“两蒋”铜像,要求撤下孙中山遗像;彰显“中华民国台湾”,在新版国际驾照加注“TAIWAN”,将“宪法法庭”英文翻译为“台湾宪法法庭”,以强化“辨识度”、增强“主体性”,夯实“台独”社会基础。党内外“急独”势力趁机鼓噪“正名制宪”。“正国会”头目林佳龙公然称,现在是实践“正常国家决议文”最好时机,应推动“正名、制宪、入联”,促成台美“建交”;“台湾制宪基金会”成立“台湾宪法草案委员会”。

  (二)激化两岸对抗,持续营造“反中仇中”氛围。蔡英文、赖清德、苏贞昌等民进党头面人物持续污蔑、攻击大陆,在中共二十大召开、“九二共识”达成30周年、香港回归25周年等关键时间节点,极力诋毁大陆道路、制度与对台方针政策,打着“自由民主”旗号,反复鼓吹“四个坚持”,攻击大陆对台军事“威慑”、经济“胁迫”、“外交打压”。绿营“立委”与“港独”“疆独”“藏独”等分裂势力合流并在台举办活动,给予其资金资助、方法“指导”和舆论“声援”,渲染“别让昨日香港、成为明日台湾”。民进党当局热炒乌克兰问题,加快整军备战步伐,增加以武拒统筹码。加大经费投入,2023年防务预算创新高;废除自大陆时期沿用的军团制,建立“作战区”机制,提升联合作战能力;组织开展一系列军事演训,推进后备力量改革,成立“全民防卫动员署”,实施新制教育召集;提升武器装备自造水平,研发生产具“源头打击能力”“反制能力”的远程导弹,加快构建“不对称战力”。在美方压力下决定自2024年起,将义务兵役期延至1年,制造战争恐惧。“九合一”选举中,民进党竭力煽动“抗中保台”,重演贩卖“亡国感”故伎,施压所有参选者签订“捍卫台湾、绝不投降”承诺书,顺势“抹红”竞争对手,煽动选民对大陆敌意。

  (三)限缩两岸交流合作,拒绝恢复人员正常往来。以“强化民主防卫机制”为借口,炮制、修订恶“法”,给两岸交流合作和人员往来设置更多障碍,打压、恐吓积极参与两岸交流合作的人士和团体,对统派人士进行监视控制和司法追杀,制造“寒蝉效应”“绿色恐怖”。2月,主导通过“国安法”修正案,增订针对大陆的“核心关键技术经济间谍罪”“核心关键技术营业秘密之域外使用罪”,违者处以严刑;通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修正案,对部分人员赴陆、陆企在台开展业务等施以严苛管制。“行政院”继续扩大禁用大陆资通讯产品范围,不准在公共部门使用“抖音”“小红书”等,成立“数字发展部”,加强网络管控。将两岸直航航点难以恢复的原因归咎于“大陆因素”,虽在岛内民意压力下被迫恢复“小三通”,但施加重重限制。

  二、奉行“倚美靠日联欧”,谋求“外交突破”,拓展国际空间

  (一)强化政治互动,凸显“官方交往”,配合美西方对华打“台湾牌”。民进党当局将中美战略博弈加剧视为“机遇”,趁机与美西方强化政治联系,企求挤入西方阵营。台美互动频率有所增加,据美媒统计,全年至少有37名议员访台,特别是众议长佩洛西成为25年来窜台层级最高的美国政客。强化台日高层交流互动。台湾副领导人赖清德以吊唁安倍晋三为由窜访东京;12月,自民党政调会长萩生田光一访台,系日本执政党高层时隔19年再次访台。利用欧洲对台湾半导体优势和台海局势的关注,以“议会外交”撬动台欧关系,推动实现“议员(长)互访”,台“立法院长”游锡堃率团访欧、欧洲议会副议长毕尔访台。对美国会接连抛出的“台湾主权象征法”“台湾政策法”等多项涉台消极法案、日本制定的“防卫白皮书”等涉台文件、西方国家双边或多边会谈发表的涉台声明,民进党及其当局均表“欢迎、感谢”。

  (二)与美西方军事合作趋紧,“切香肠”“打擦边球”等手法愈加常见。民进党倚仗“立法院”多数优势,频繁动用“特别预算”,谋求对美常态化购买武器,全年得到美7次军售,总额21.37亿美元,既有先进武器装备,也涉及后勤技术服务。增进军事和安全领域人员互访,开展战略对话沟通。6月,台美举行一年一度的“特殊管道会议”及“蒙特利会谈”,台“国安会秘书长”顾立雄赴美参加;在东京举办的“太平洋两栖领导人研讨会”上,台军官以“观察员”身份与会并与美军方人士互动。台“退辅会”开始派出驻美人员,加强与美退伍军人社团联系。此外,还与日本等隐蔽进行军事和安全交流。1月,民进党籍“立委”与日议员举行“安保伙伴关系论坛”。

  (三)通过经济、科技、人文等领域交流合作,增进与美西方的全方位关系。除政治、军事外,民进党及其当局越来越重视与美西方在其他领域开展合作,以提升双方关系“韧性”。强化与美、日、欧的经济连结,积极参与美主导的供应链产业链重组。谋求挤入印太经济框架未遂后,与美发起“21世纪贸易倡议”并举行首场实体谈判;举办第三届“台美经济繁荣伙伴对话”;大打“芯片牌”,9月派员参加“美—东亚半导体供应链弹性工作小组”预备会议,12月在美举办台积电亚利桑那厂移机典礼。举办“台日经贸会议”,随后解除长达11年的福岛等5县食品进口禁令,以求换取日本支持台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推进台积电在日设厂进程,加强农产品对日输出力度。深入实施“强化欧洲链结计划”,加强台欧供应链合作,6月举办“台欧经济对话”,谋求签署双边经贸协定;设立“中东欧投资基金”,为强化与中东欧国家交往提供“经济保障”,同意“立陶宛贸易代表处”在台揭牌运作。民进党当局还与美、日和欧盟一些国家在新能源、智慧城市、公共交通、绿色经济、5G通讯技术、司法执法等方面强化合作;建立更多“台湾华语文学习中心”;“外长”和驻外人员继续在外媒撰文受访,强化海外文宣;多名县市长赴外进行“城市交流”,将“实质关系”内涵拓展到更多领域。

  (四)企图挤入世卫大会等国际活动,扩大国际参与。串联更多美西方国家为台“发声助威”,争取参与第75届世界卫生大会、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第41届大会、国际刑警组织第90届大会,但均未得逞。搭建和充实“挺台”多边交往机制,举办“世界民主运动大会”“玉山论坛”,继续开展“全球合作暨训练架构”相关活动,并首度在中东地区举办工作坊。更加重视参与非政府国际组织,发挥“软实力”优势,在相关组织凸显“一中一台”“两个中国”。此外,民进党当局还继续以抗疫、人道援助等名目加大对外金援力度,并借美影响力“固邦”,防止出现新一轮“断交潮”。

  三、执政受困,遭遇创党以来参加县市选举最大败绩

  (一)政绩不显,岛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佳,民生问题突出。民进党当局经济政策刻意谋求与大陆“脱钩”,大力扶持芯片、生技等少数产业,旅游业、餐饮业、个体户等并未获利,反因疫情蒙受损失,台湾经济结构趋向更不合理,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全年增长率为2.45%,“保3”计划落空。税收连年超征,2022年总税收多出预算数4950亿元新台币,岛内各界普遍呼吁“还税于民”。民众痛苦指数(失业率与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之和)迭创新高。全年失业率为3.67%,CPI高于2%,重要民生物资CPI年增率高达6.53%,“涨”获选为“台湾2022年度代表字”。7月,“经济部”决定平均电价调高8.4%。“主计总处”公布30岁以下平均年收入达51.9万元新台币,遭广泛质疑。

  (二)争议、丑闻频发,“讨厌民进党”的民意氛围持续酝酿。民进党及其当局把一党私利凌驾公共利益之上,施政荒腔走板,“权力傲慢”引发众怒。停电事故频发,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生活。遽然实施防疫“新台湾模式”,造成近千万人确诊、万余人病亡,缺快筛试剂、缺药等乱象不断,有绿营背景的“高端”疫苗效力存疑却得到高层护航。亲绿媒体《镜电视》申请执照被曝出蔡英文、苏贞昌施压“独立机关”“通讯传播委员会”,舆论一片哗然。试推“数位中介服务法”,被质疑“将网军台面化”而不得不踩刹车。柬埔寨诈骗事件频传,赴外民众受害。治安乱象频发,特别是台南接连发生杀警案、“88枪击案”。“九合一”选战中,蔡英文亲信林智坚先后陷入“论文门”“球场门”等丑闻,但蔡不分是非、号召全党力挺;选后,郑文灿、蔡适应等民进党要员因论文抄袭被撤销学位,进一步重创政党形象。民进党及其当局所作所为,就连一些绿营人士也看不下去。苏焕智、郑宝清、许忠信等“深绿”人士成立“台湾二次民主运动连线”,直指民进党“滥权违法,违背民主初衷”。

  (三)被选民用选票教训,选举连败。11月“九合一”选举中,民进党仅获得5席县市长,执政县市退守至北港溪以南一隅,人口仅占全台1/4,县市政治版图呈现“蓝大于绿”“地方包围中央”特点。12月举办的嘉义市长选举中,民进党籍市长候选人李俊俋得票率跌破绿营基本盘。舆论普遍认为,民进党当局政绩不彰,再加上操弄“抗中保台”失效、提名策略有误,是该党惨败主要原因。

  四、受“九合一”选举结果冲击,民进党迎来新一轮“权力洗牌”

  (一)民进党内派系格局有所变化,蔡英文权位存不稳之虞。“九合一”选举投票前,蔡英文兼任民进党主席,坐拥党政大权。5月,县市党部主委选举中,英系拿下7席,成为最大赢家。7月,“全代会”选举产生新一届权力机构:10席票选中常委中,新潮流系3席、英系2席,但后者还有蔡、秘书长林锡耀、高雄市长陈其迈等当然中常委,显示权力机构仍由英系、新潮流系主导。“九合一”选举中,蔡一手主导绿营县市长候选人提名,形同“没收初选”,但该党以惨败收场,致使蔡声望严重受挫、被迫辞去党主席。同时,“泛英系”损兵折将,除林智坚深陷丑闻外,蔡的亲信郑文灿、陈建仁、陈时中、洪耀福均辅(参)选失利、“光环”破灭;特别是被看好接替蔡的郑,仕途一蹶不振,被迫放弃竞选党主席。

  (二)各派系间斗争加剧,加紧“后蔡时代”权力布局。蔡英文剩余任期不足两年,各派系为2024年后更好攫取权力和资源,动作频频。“九合一”选举和县市党部主委选举中,已时现派系争斗的刀光剑影。“英系”、新潮流系与“正国会”矛盾显现,在部分县市长、议员初选中相互攻讦不断;林智坚相关争议发酵,被视为“亲赖”的高嘉瑜、郑宝清抛出“换坚”议题,剑指蔡的意图明显。“九合一”选后,蔡党内掌控趋弱,各派系掀起新一轮内斗,以“败选检讨”为名,行争权夺利之实。苏贞昌续任“阁揆”招致非议,党内要求“内阁”改组呼声高涨。黄承国、洪耀福等英系要角受到指责。新潮流系与“正国会”在台南市议长选举中再生裂痕。赖清德宣布参选党主席后,得到党内普遍支持,代表该党进军2024年“大选”的态势明朗,但蔡继续培养、锻炼陈建仁、郑文灿、陈其迈等中生代,不愿就此退出政治舞台,蔡赖关系成为未来该党权斗主线。

分享到:
打印】 【 关闭